法律能否规范家庭关系? 专家:干预效果有限
法律能否规范家庭关系? 专家:干预效果有限
2015-10-30 来源:正义网-检察日报 作者:admin在很多中国人的观念里,“替儿带孙”是件天经地义的事,老人无偿帮助儿女抚养下一代也成为很多中国家庭的“惯例”。然而,广西老人杨金美却打破“惯例”,将儿子、前儿媳告上法庭,索要“带孙费”,并最终获得法院的支持。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推进和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一些原本关起门谈的家事,渐渐走上法庭。而广西老人杨金美的胜诉,似乎说明了一点:清官难断的家务事,法律可以解决。
司法手段果真能解决好“常回家看看”“啃老”“替儿带孙”这些传统观念、道德伦理和儿女亲情掺杂在一起的家事吗?法律能否成为规范现代家庭关系的“灵丹妙药”?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中国政法大学民法学研究所教授何俊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此并不乐观”。她说:“法律干预的效果毕竟是有限的。”以杨金美老人诉子女索要“带孙费”一案为例,她认为,法院判决虽然明确了家庭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但这仅仅只是维持了一个底线。在维系家庭成员间的亲情方面,法律是无能为力的。
对此,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何永萍表示赞同,她说:“判决的结果主要是为了明确‘替儿带孙’并不是老人的法定义务。通过司法手段解决此类问题的意义,是确认了一个法定义务标准,起到了一种价值导向的作用。”
记者了解到,杨金美老人的诉讼并不是引入法律手段对家庭关系进行规范的首次尝试。早在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常回家看看”入法,通过法律手段对家庭成员之间赡养、抚养等关系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但是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常回家看看”入法一年内,全国仅有10余例父母起诉子女要求履行赡养义务的案例,且子女在履行判决义务时,也是“看看就好,坐坐就走”。对于为何会出现索要“带孙费”和“常回家看看”入法等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家庭成员关系的现象,何俊萍认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父母、子女的独立、平等意识得到了显著增强,老人们虽然开始寻求生活的独立与自主,但并没有真正做好精神独立的准备。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规范现代家庭中的成员关系?何永萍表示,要解决此类问题,除了需要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外,更应当加强对社会辅助配套设施的建设,同时尽量采取引导和疏导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何俊萍也认为,可以通过调解的方式化解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冲突。她同时表示,社会应当提供更加完备的服务体系和更加健全的服务机构,让孙辈们能“托儿”,让老人们能“敬老”,对于有效规范家庭关系可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